>>返回【卡城华人网】主页




卡城新闻   加国新闻   即时新闻   娱乐八卦    最新科技   读者文摘   养生保健   美食饮品    居家生活   音乐诗画   艺术中心   风筝专辑   
房屋租赁   求职招聘   便民广告   定居指南    城市介绍   房产动态   留学移民   华人故事    教育话题   财经信息   精华旅游   难得一笑   

>>返回【卡城华人网】主页





卡城新闻  加国新闻  即时新闻  娱乐八卦
最新科技  读者文摘  养生保健  美食饮品
居家生活  音乐诗画  艺术中心  风筝专辑
房屋租赁  求职招聘  便民广告  定居指南
城市介绍  房产动态  留学移民  华人故事
教育话题  财经信息  精华旅游  难得一笑

音乐诗画
 卡城华人网信息中心
 音乐诗画
     瑟有几根弦?

瑟有几根弦?

【卡城华人网 www.calgarychina.ca】  2025-08-04 09:54
  免责声明: 本消息未经核实,不代表网站的立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卡城华人网】瑟有几根弦?

近年一场教师资格证考试过后,一道关于传统乐器的题目引发热议:瑟的常规弦数是多少根?

面对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许多考生脑海中立刻浮现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经典诗句,于是不假思索地勾选下了“50根”。然而,当标准答案揭晓为25根时,网友们纷纷直呼“被李商隐背刺了”,却不知这背后承载着中国文人最精妙的诗性表达。

(一)李商隐“骗”了我们上千年?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暮春,正在徐州幕府任职的李商隐接到长安急信。当他策马狂奔数日赶回时,妻子王氏已然亡故,唯余生前常抚的锦瑟静置房中。这场生死错位的痛楚,在《房中曲》中凝结成“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的锥心之句。

当现实中的二十五弦瑟仍在梁间震颤,晚年的诗人却在《锦瑟》中以“五十弦”的意象,将对青春年华和亡妻的追忆之痛化作悲切的双倍思念。史料和目前出土文物表明,并无“五十弦瑟”这样的乐器。然而,这也并非诗人无端的想象。



《史记》记载,传说伏羲创造了五十弦瑟,有次听到素女演奏的瑟声,悲伤得无法自已,便把一张完整的瑟一劈为二,改为了二十五弦。由此可见,瑟发出的声音多么悲凉,李商隐的诗便有多么遗憾和深情。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看似简单的乐器改制传说,在不同地区文化传播中产生了丰富的变奏。在中原典籍中,“破瑟”的传说象征礼乐节制,而在边疆族群的口传史中却衍生出不同的叙事:在羌族和藏族传说中,素女西行雪域,瑟弦因寒冻崩断,当地人以牦牛筋续弦,使悲音化为苍凉法音;南方百越族群则将伏羲蛇身持瑟的形象铸于铜鼓,中原瑟调与蛮鼓节奏交融,成为部族盟誓的仪式核心。



▲西汉奏乐木俑,其中2个吹竽,3个鼓瑟。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湖南博物院藏。(图片来源:湖南博物院官网)

这种文化对话不仅体现于传说重构之中,更渗透至具体的技术层面——中原传统的蚕丝弦在边疆被因地制宜地替换为牛筋、虎筋等材质;为适应游牧生活,可移动瑟柱的设计应运而生;五声音阶与胡乐七声,在瑟谱中碰撞出混融曲调。

一把古瑟,在数千年的流转中承载着人们最深沉的情感表达,也见证着不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融合和情感共鸣。

(二)古瑟更迭中的民族交融密码

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弦乐器,瑟的起源十分久远。记载先秦社会礼法风俗等的《周礼》中就有关于不同品类的瑟的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琴瑟友之”“鼓瑟吹笙”等关于瑟的诗句,特别是“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的描写,更成为后世“琴瑟和鸣”一词的源头。可见,瑟在先秦时期已较为流行。

琴与瑟虽自古并称,却在形制与功用上各具特色。琴(古琴)形制修长,通常为七弦,音色清幽淡远,多用于文人雅士独奏;瑟则体形宽大,多为二十五弦,音域宽广、音色明亮,常作为宫廷雅乐伴奏乐器。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战国彩漆二十五弦瑟,堪称早期瑟器的典范之作。瑟体以朱漆为底,饰以黑、黄漆彩绘凤鸟纹、云雷纹,尾端有龙蛇形象的浮雕,充分展现楚地瑰丽的想象。



▲战国曾侯乙彩漆二十五弦瑟,湖北省博物馆藏。

值得注意的是,文物专家发现此瑟最粗的几根低音弦,用的就是牛筋弦——不同于中原善用“丝弦”的习惯,暗示着早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龙纹漆木瑟,更是堪称民族交融的“活化石”。此瑟面两端髹黑漆,首岳外侧可见一排二十五弦孔,瑟面四周镶嵌着硬木镂空的各种动物图案,两侧镶嵌几何纹饰。

尤为珍贵的是,瑟面中央盘绕着一条碎细绿松石镶嵌的飞龙。这种装饰手法在汉代乐器中极其罕见,但与甘肃马家塬战国戎人墓地出土的金银器工艺风格较为相似,显然是受到古羌民族金属装饰风格的影响。





▲西汉龙纹漆木瑟(上图)及其纹饰图(下图),长沙简牍博物馆藏。

唐宋时期,诗人写琵琶“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却对瑟的描写寥寥。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文化格局的深刻变迁:在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中,融合多元民族特色的乐舞艺术在宫廷乃至民间蓬勃发展。在羯鼓、羌笛等大量胡乐进入中原的背景下,瑟正在逐渐被各类民族文化融合的乐器所替代。

也正因如此,瑟的改良也势在必行。唐代乐师们在增加瑟的音量、改良音色、丰富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适应与琵琶、嵇琴、箜篌等外来乐器的合奏需求,瑟在保持其低沉音色的同时,对弦制、形制以及音律律法上都做出了相应调整,以实现音高、调式的和谐统一。



▲唐代,筝已成为了弹弦类的乐器之首,敦煌壁画上也难寻瑟的身影。图为莫高窟第112窟北壁西侧(中唐)乐舞图中的琵琶与筝。(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唐宋以来文献所载和历代宫廷所用的瑟,与古瑟已有较大差异。宋末元初熊朋来所著《瑟谱》详细记述了当时瑟的典型构造:首尾各有一长条岳山,两侧有数目相应的弦孔,依次张弦。弦数虽依然是二十五弦,但正中一弦(第十三弦)为不弹奏的“哑弦”,相当于二十四弦,恰好覆盖两个八度音程的二十四个音位。

明清时期出现的“改良瑟”更具创新性,弦数在20至25弦间灵活调整。清宫旧藏的黑漆彩画云龙纹瑟堪称典范,其髹漆与织造工艺吸收波斯金箔贴饰技术,面板纹样中汉式云龙与佛教“卍”字吉祥符并存,木料中包含边疆优质木材;瑟体装饰的八瓣花纹、回纹等几何图案兼具蒙古族唐卡与汉族传统元素。



▲清代黑漆彩画云龙纹瑟,故宫博物院藏。

此瑟演奏时与琵琶、笙等乐器合奏,律制上兼容满汉音阶体系。黑漆象征“水德”的礼器功能更调和了满族尚白传统,瑟面场景纹饰直观呈现“满蒙联姻”的政治叙事。   这种技术、艺术与思想的全方位融合,既是清代“以文化之”治理智慧的物化体现,更是中华礼乐文明在多元互动中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历史见证。如今,随着技术革新、艺术创造与数字科技的多维赋能,瑟这一古老的乐器在当代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从远古伏羲劈瑟的传说,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美木瑟实物;从盛唐长安胡汉乐队的恢弘合奏,到清代紫禁城内多民族音乐的深情对话,直至今日“数字瑟”的现代演绎……瑟的形制演变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民族交融史。二十五弦始终在诉说一个永恒真理:中华文明从不是单一音调的独奏,而是多民族琴瑟和鸣的交响曲。



编辑(Edit)     删除(Delete)


版权所有(C), 2002-2025, 卡城华人网 www.calgarychina.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