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卡城华人网】主页




卡城新闻   加国新闻   即时新闻   娱乐八卦    最新科技   读者文摘   养生保健   美食饮品    居家生活   音乐诗画   艺术中心   风筝专辑   
房屋租赁   求职招聘   便民广告   定居指南    城市介绍   房产动态   留学移民   华人故事    教育话题   财经信息   精华旅游   难得一笑   

>>返回【卡城华人网】主页





卡城新闻  加国新闻  即时新闻  娱乐八卦
最新科技  读者文摘  养生保健  美食饮品
居家生活  音乐诗画  艺术中心  风筝专辑
房屋租赁  求职招聘  便民广告  定居指南
城市介绍  房产动态  留学移民  华人故事
教育话题  财经信息  精华旅游  难得一笑

读者文摘
 卡城华人网信息中心
 读者文摘
     一个让脑子变笨的坏习惯,我们天天在做

一个让脑子变笨的坏习惯,我们天天在做

【卡城华人网 www.calgarychina.ca】  2025-07-14 09:28
  免责声明: 本消息未经核实,不代表网站的立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卡城华人网】一个让脑子变笨的坏习惯,我们天天在做

“学习/工作时间短一点,努力少一点,但效果更好。”

哇!这是哪里来的好事,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兴趣。于是,我饶有兴致地打开了《深度工作》这本书。

书里讲的是提升成年人工作效率的方法,但我读完觉得,不少原则迁移一下,完全适用于孩子,而且还真的让我发现,自己也踩了不少坑。

深度任务 VS 浮浅任务

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忙忙碌碌一整天,每天似乎干了无数事,而且都是大家“紧急”找你的,但年终总结的时候,升职加薪永远轮不到你。仔细一想,自己也确实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成绩。以前总会说,是咱们优先级排序不到位,不是能力不行。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这样的状态是要警惕的,持续久了,脑子真的会变笨。

书里提出了两个概念:深度任务和浮浅任务。

所谓“深度任务”就是在无干扰条件下进行高认知强度的任务;而“浮浅任务”就是可以被打扰,没有太多认知要求的琐碎事情.

如今的时代,大家习惯了刷短视频、看碎片内容、频繁多线程工作/学习,看似每天都是忙忙碌碌,但其实压根没有激发大脑进入到深入学习的模式,大脑神经元就无法重塑。书里作者非常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完成深度任务不只是一种效率技巧,而是当今,以及未来时代的生存方式。因为现在这个时代,大家越来越习惯“不困难”,所以大批人的大脑正在快速退化,而能够意识到“深度任务”的重要性,并且刻意训练的人,未来就拥有了极强的竞争力。

书里这个观点,对我来说是醍醐灌顶的,回想自己和身边朋友的状态,的确有不少人每天就像“仓鼠”一样忙碌,一刻停不下来,仿佛停下来就会焦虑。但就这么辛苦,最终仍然拿不到结果。现在来看,可能我们都在用一种“假努力”来让自己安心,我们从未真正去直面和处理最难啃的骨头,总是在外围绕圈走。这就让我一下子联想到了小D今年的暑假安排,“我们到底安排了多少浮浅任务,有没有安排深度任务?”

咱们一起来自查一下:

多少人知道整本书阅读很重要,但孩子读不下去了,咱们也就退了:“好吧好吧,读点漫画书、章节书也可以,反正都是读书……”多少人知道英语学习离不开磨耳朵,而且母语强势的情况下,一开始就是需要陪着(甚至强迫着)去主动听文本,并且一次听三遍以上。但孩子没兴趣,咱们也就退了:“那先这样吧,看看动画片反正也行……”又有多少人日常一提到抓孩子学习,就是抄写、背诵、计算题,有没有考虑过这些也许都是孩子的“浮浅任务”呢?

大脑神经突触要发生再联结,大脑网络要重塑,必须要在“有挑战,感到困难还能继续一步”的状态下被激活。说起来,这是老生常谈了:人直面困难,突破困难,就能成长。但在当今的环境下,我们成年人都习惯逃避困难,以至于我们在孩子教育的选择上,也习惯了选择“简单”,用浮浅任务挤满孩子的时间,以求心理安慰。

不是不够专注,而是专注力剩余过多。看到这,似乎这本书讲的就是,怎么更加专注地做“更难更能创造价值”的任务。

但你们有没有发现,知易行难,就拿我自己举例,我写稿子,当我需要查找某个观点时,我就打开了微信的收藏文件夹(因为我记得当时记录在那里了)。但不知怎么回事,半小时后,我发现,我在刷某个直播间😂这样的事情不仅仅咱们自己,我们孩子也经常如此吧。以前,我总觉得,这是自己的专注力退化,看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这是我的“专注力剩余”在搞鬼。

所谓“专注力剩余”指的是,我们的注意力并没有在正在处理的事情上充分消耗,所以我们才有剩余的专注力去关注那么多“分心”的事情。这么一想,是不是感觉好受点了。不用责怪自己或者孩子专注力不够,而是可以思考,怎么让我们在做当下事情的时候专注力充分被消耗掉。

分享几个立马可以实践的小技巧:

主动回忆,而不是立马搜索

在从事脑力活动的时候,比如前面提到我的写稿,孩子进行难题解答,遇到记不得想不起的,不要立马就切换模式去查找资料(很有可能我们就被分心了),而是尝试“主动回忆”。这是被很多研究验证的高效学习策略:真正内化到我们认知系统的,不是我们看了多少遍的内容,而是我们曾尝试调动多次的内容。

那肯定有人说了,孩子一不会了就求助啊,怎么办?当然是可以回应的,但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引导式的提问,来帮助孩子“主动回忆”:类似的题目老师什么时候讲的啊?老师讲的时候,哪些是关键知识点啊?咱们先说出/写出你记得的知识点。结合这道题,你觉得还缺少哪些知识点?我的实践经验告诉我,当我能把“不知道/不会”缩小到具体“哪些”不会,我再去搜索的时候,变成刷直播的概率就少了很多了,孩子也是如此。

空间定义我们的专注力质量

作者说,很多人把专注力缺失怪罪于手机,但他却认为,手机只是工具,手机里面设计的各种app背后有很多“劫持我们注意力”的钩子。所以他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深度工作的圣殿”,他说,一走近这个空间,我的身体、注意力、思维都知道:接下来要思考创作了。这个初听有点玄乎,甚至有人会觉得,他做得到就是他专注力好而已。但脑科学真的能解释:大脑会把我们所处的空间和某些行为绑定,你以为的“自然而然”,只不过是大脑自动绑定的原因。

那我们可以怎么加以利用呢?其实很简单,给自己和孩子设定一个深度任务的角落:书房或者写字台。在这个空间里尽量从简,如果是书房,不要过多的装饰,过多的软装小玩意;如果是书桌,尽量放纸质工具。不要相信自己或者孩子可以随时随地进入深度任务模式,因此一开始不要在床上、沙发上、玩具区域、餐桌上处理深度任务(咱们伟人毛爷爷年轻的时候,刻意训练在热闹的街道上读书,那是后续高阶能力了)。

最后就是解绑既定模式,自己习惯做深度任务的时候玩手机的,把手机设置飞行模式,而且放在客厅等尽可能远的地方。孩子习惯玩橡皮的,桌面上就保留一支笔,写错了让他划掉,而不用擦掉。这里也提醒一下,“深度任务”并不只是处理更难的学习任务,拼模型、玩桌游、记录植物观察日记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的。

关键是,做这件事的时候是高度用脑,并且深度专注。坚持一段时间,慢慢就有了新的空间和“深度任务“认知模式的绑定。

允许无聊,充分休息

当然,作者并不是推崇一直这么辛苦努力专注工作的,相反,他提出,掌握了“深度工作”能力后,我们就能努力更少,结果更好。因为我们可以用更短的时间,更高效地产出最有价值的内容。而要让重塑的大脑更加健康,休息也是很关键的。但怎么休息也有学问。

作者建议大家,适当拥抱无聊,不要一感到无聊就立马刷手机。无聊本身也是一种“困难”,如果我们可以延迟满足一下,让大脑去经历这个“困难”,也是在刻意训练大脑网络。



编辑(Edit)     删除(Delete)







>>返回【卡城华人网】主页




版权所有(C), 2002-2025, 卡城华人网中国版 www.calgarychina.ca

版权所有(C), 2002-2025, 卡城华人网中国版 www.calgarychina.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