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卡城华人网】主页




卡城新闻   加国新闻   即时新闻   娱乐八卦    最新科技   读者文摘   养生保健   美食饮品    居家生活   音乐诗画   艺术中心   风筝专辑   
房屋租赁   求职招聘   便民广告   定居指南    城市介绍   房产动态   留学移民   华人故事    教育话题   财经信息   精华旅游   难得一笑   

>>返回【卡城华人网】主页





卡城新闻  加国新闻  即时新闻  娱乐八卦
最新科技  读者文摘  养生保健  美食饮品
居家生活  音乐诗画  艺术中心  风筝专辑
房屋租赁  求职招聘  便民广告  定居指南
城市介绍  房产动态  留学移民  华人故事
教育话题  财经信息  精华旅游  难得一笑

读者文摘
 卡城华人网信息中心
 读者文摘
     对1个人产生这些感觉,就是“生理性厌恶”

对1个人产生这些感觉,就是“生理性厌恶”

【卡城华人网 www.calgarychina.ca】  2025-08-26 10:05
  免责声明: 本消息未经核实,不代表网站的立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卡城华人网】对1个人产生这些感觉,就是“生理性厌恶”

社交平台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听到一个人说话就莫名其妙地烦躁,与Ta相处的时候总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愤怒和反感情绪,这可能是一种创伤后应激反应。这种反应导致你不能去想或看到Ta甚至一听到Ta的声音就会觉得憋闷、反胃,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情绪起伏甚至难以入眠——这已经是“生理性厌恶”。如果你遇到这种人,不要怀疑自己,也不必强求自己去适应,赶快想办法远离。

此帖一出,获得了很多网友的共鸣。不少人评论说,立刻就能想到那么几个让自己感觉“生理性厌恶”的人。那么,“生理性厌恶”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建议你一定要远离?远离不了,怎么办?

产生厌恶是身体的自我保护

厌恶(disgust)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厌恶情绪既能保护人们的生理自我免受各种疾病的感染,也保护人们的社会自我免受否定与打击。

科学家认为,厌恶情绪起源于哺乳动物对于不良口味食物的拒绝(如酸味和苦味)。从进化防御机制的角度来说,人类对特定刺激(例如腐烂气味或是密集孔洞)的厌恶反应源于进化的选择,帮助我们避免去接触病原体或危险环境。

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厌恶的刺激物也逐渐扩展。例如今天我们看到蟑螂、排泄物、腐烂的肉,或是看到举止粗鄙的人,甚至接触陌生人的身体、与非常讨厌的人说话等,都可能产生厌恶的情绪。

当触发刺激出现时,就像扣动了一个扳机,大脑处理厌恶的核心区域活跃度激增,负责理性判断的区域被抑制,引发心跳加速、出汗等自主神经反应。

产生厌恶可能是触发了过去的痛苦记忆

有时候,让人产生强烈的“生理性厌恶”的刺激物与过往创伤经历关联(例如童年遭受暴力、性侵,或是经历战争场景等),当下的某个场景触发了我们潜意识中与“痛苦”绑定的情绪记忆,引起情绪闪回,大脑会将正在经历的现实刺激误判为威胁,引发“战-逃反应”,让人出现憋闷、愤怒、反胃等感觉。

例如有人在学生时代长期遭受校园霸凌,霸凌者经常用尖锐刺耳的声音谩骂和讥笑 Ta ,让 Ta 在全班同学面前无地自容。多年后 Ta 进入职场,恰巧同事也是个口齿尖锐,声音刺耳的人, Ta 每次听到这位同事高声说话时,就不由自主地反胃、干呕,浑身起鸡皮疙瘩。

这样的“生理性厌恶”绝非矫情或者反应过度,而是与过往经历的创伤性体验有关:这些创伤记忆并非以完整事件存储,而是以碎片化的感官信息(声音、气味、触感)储存在大脑中。当相似的刺激出现,触碰到未痊愈的创伤烙印,相关的大脑区域一下子被激活,“情绪闪回”的瞬间就让我们重新代入受创伤时的场景。

此时,人本能地跳过理性思考,身体重现的不仅是记忆,更是当时的生理状态——心跳加速、肌肉紧张、肠胃痉挛,仿佛威胁就在眼前。

恶性循环,创伤性重复体验

而对特定的人产生的生理厌恶,常源于创伤性重复体验。例如,在不良家庭关系中长大,长期被打压、指责和抱怨的孩子,即使成年,也依然会在类似的场景里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和身体反应:

每次我妈开始唠叨,指责我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我就立刻有一种从内而外的急躁,忍不住想发火。要是在饭桌上,马上就觉得反胃,根本吃不下东西……

有网友说,自己“生理性厌恶”的对象是父母。虽然知道这样不对,但是也不知该怎么调理。

情绪比事件更容易被记住。小时候经常被父母责骂,在“打压式”教育中长大的人,也许记不清当时被骂了什么,但那种愤怒、羞耻和委屈如果没有经过妥善处理,就会一直积累留存。压抑的情绪没有出口,最终在身体反应上表现出来。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会有人对至亲也有“生理性厌恶”的反应:类似的场景、对话多次重复,本就没有愈合的伤口被反复揭开,形成恶性循环;当事人反复体验“生理性厌恶”被唤起的痛苦,愈发敏感和回避。

是预警,也是自我保护的本能

“那些让我们战栗的瞬间,往往藏着未被倾听的求救信号。”

有观点认为,厌恶情绪从保护身体远离“坏食物”的拒绝反应,发展为保护“灵魂”,让人远离负面事件刺激。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对某人某事产生了“生理性厌恶”的时候,首先要停止自责和内耗,以客观的立场去看待自己的身心反应,更要理解:这种厌恶感是预警信号,是自我保护的本能。

紧接着,我们可以主动给自己在内心里喊个暂停,而非直接被情绪带着走。趁着“暂停”的时间倾听自己,进行理性思考和识别,搞明白自己的厌恶感到底是来源于此情此景,还是因为它唤起了过往的创伤经历。

如果能够追溯到这个锚点,“生理性厌恶”就不至于滑向偏见,而是定位在“可以被理解、被妥善处理和接纳的情绪”。

识别到这种情绪,然后呢?很多人喊“快跑”——直接远离刺激源确实是个办法,但这并非适用于所有场景。如果产生生理性厌恶的对象是必须接触的同事、熟人或是家人,可以想办法适度保持距离,例如通过文字沟通代替语音,保持比较远的社交距离互动,不得不共处同一空间时佩戴耳机,阻隔干扰等。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多维度的方法来进行调节和自我照料,例如当厌恶反应出现,立即默念以下三句话:

1、“我的身体在发出保护信号”(承认反应的合理性)

2、“这种情绪来自过去的经历,并非都来自此时此刻”(切断情绪与现实的绑定)

3、“我有能力选择应对方式”(强调掌控感,激活大脑调控功能)

这样“正向贴标签”的训练,能帮助大脑抑制杏仁核的过度反应,有效降低情绪闪回的频率。

另外,也可以通过写“触发日记”,记录标记具体情境(时间、地点、刺激源)及身体反应,区分偶然不适与持续模式;辨明自己厌恶情绪出现的逻辑和规律。正念呼吸训练、渐进式肌肉放松法,也都有助于个体从各种负面情绪里得到缓解和放松。

但是需要强调:如果“生理性厌恶”伴随着失眠、持续焦虑、恐惧或者其他严重的身心不适,就不要再执念于“自我调理”,建议及时就诊,寻求医疗支持。



编辑(Edit)     删除(Delete)







>>返回【卡城华人网】主页




版权所有(C), 2002-2025, 卡城华人网中国版 www.calgarychina.ca

版权所有(C), 2002-2025, 卡城华人网中国版 www.calgarychina.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