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卡城华人网】主页




卡城新闻   加国新闻   即时新闻   娱乐八卦    最新科技   读者文摘   养生保健   美食饮品    居家生活   音乐诗画   艺术中心   风筝专辑   
房屋租赁   求职招聘   便民广告   定居指南    城市介绍   房产动态   留学移民   华人故事    教育话题   财经信息   精华旅游   难得一笑   

>>返回【卡城华人网】主页





卡城新闻  加国新闻  即时新闻  娱乐八卦
最新科技  读者文摘  养生保健  美食饮品
居家生活  音乐诗画  艺术中心  风筝专辑
房屋租赁  求职招聘  便民广告  定居指南
城市介绍  房产动态  留学移民  华人故事
教育话题  财经信息  精华旅游  难得一笑

读者文摘
 卡城华人网信息中心
 读者文摘
     古代上京的考生盘缠丰厚,为何土匪不抢?

古代上京的考生盘缠丰厚,为何土匪不抢?

【卡城华人网 www.calgarychina.ca】  2025-09-25 09:45
  免责声明: 本消息未经核实,不代表网站的立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卡城华人网】古代上京的考生盘缠丰厚,为何土匪不抢?
明朝嘉靖年间,浙江绍兴府有个叫王明德的秀才。他家里为了让他进京参加会试,卖掉了三亩良田,还借了邻居家五十两银子。这些钱,够普通百姓生活三年。

路途遥远,花费惊人。从绍兴到北京,水路陆路并行,少说也要两个月,船费、车马费、食宿费,样样都要银子。王明德随身携带的盘缠有一百二十两银子,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巨款。那时候一两银子能买多少东西?一石大米才八钱银子,一头猪也就二两。王明德带的这些银子,能买一千五百石大米,够一家五口吃十年。

那时候的考生,多数出身不错,要么是书香门第,要么是富商之家。穷人家的孩子,连书都读不起,更别说赶考了。这些考生身上的银两,往往相当于土匪抢劫十次普通商人的收获。

考生们还有个习惯,喜欢结伴而行,三五个人一起,每人都带着百把两银子。这就是移动的金库,任何土匪看到,都会眼红。王明德他们这一行,总共七个人,算下来,身上的银子超过八百两,这笔钱,足够买下一个小县城的半条街。奇怪的是,这么肥的羊,土匪却不敢碰。



古代人出远门,没有"身份证"寸步难行。

明朝有个规定,农民不能离开家乡一里之外过夜,想要远行?必须到官府开路引。路引就是古代的通行证,上面写着你的姓名、籍贯、去向,还有官府的大印。考生证件更加特殊,他们腰间绑着的是文牒。这玩意儿可不是普通的路引,而是专门给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开具的。

文牒的制作过程极其严格,先在县里报名,县令亲自审核资格,确认无误后,盖上县印,再送到府里,知府再次审核,盖府印。两道程序,缺一不可。文牒上记录着考生的详细信息,姓名、年龄、籍贯、考试资格,最重要的是盖着县衙、府衙两级印章。这些印章,代表着朝廷的权威。王明德的文牒是这样写的:"绍兴府会稽县生员王明德,年二十三岁,赴京应天下会试,沿途官吏军民,不得阻挠。"短短几十个字,威力却大得惊人。

文牒的材质也有讲究,不是普通的纸张,而是特制的黄纸,质地厚实,不易损坏。印章用的是朱砂,颜色鲜艳,远远就能看到。土匪们一看到这种印信,立马就知道来者何人,他们可能不识字,认不出考生的名字,但那两个鲜红的印章,他们绝对认识。

除了文牒,考生们还会随身携带其他证明。比如生员证书、族谱抄本、推荐信等等,这些东西层层叠叠,形成了完整的身份证明链条。古代的身份识别系统,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又这么有效。

碰不得的红线,抢劫考生等于和整个朝廷作对。

土匪不傻,他们知道轻重,抢个普通商人,最多就是地方官派兵剿匪,抢了考生,那就是捅了马蜂窝。为什么?因为科举是朝廷的根本大计。皇帝要用科举选拔人才,维持统治,谁敢妨害科举,就是和皇帝过不去。

明朝万历年间,河南有个土匪头子叫李二狗,手下几十号人,专门在官道上劫财。有一次,他们碰到了一队赶考的书生,李二狗看着那些鼓鼓囊囊的包袱,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手下人跃跃欲试,李二狗却摆手制止, "看清楚了,他们腰上绑的是什么?"那是文牒,李二狗认识这东西,他爹曾经告诉过他,这玩意儿碰不得,谁碰谁死。

李二狗的担心不是没道理,朝廷对妨害科举的处罚,重得吓人,不光是土匪本人要被凌迟处死,连家属都要流放边疆。这种代价,没有哪个土匪愿意承担。历史上真有因为抢劫考生被灭门的例子。

明朝正德年间,山西有个叫张黑子的土匪,抢了两个赶考书生,事发后,朝廷派了三千官兵围剿。张黑子和他的八十多个手下,全部被杀,连他远在陕西的亲戚,也被抓了十几个。

一旦抢了考生,整个地区的官员都要倒霉。知县、知府、总督,层层追责。他们会动用一切力量,把凶手挖出来,到时候,土匪再想在这片地方混,基本没可能。相比之下,抢个普通商人简单多了,商人顶多报个案,官府也不会太上心,毕竟商人的地位低,死了就死了。土匪们心里有本账,知道什么能碰,什么碰不得。土匪们还会主动给考生让路,看到文牒,不光不抢,还会恭恭敬敬地问声好。有些土匪头子,甚至会派人护送考生一程。为什么?因为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读书考试。今天抢了考生,明天自己的儿子赶考,说不定也会被别的土匪抢,这叫因果报应。

一个小小的腰牌,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说到底,这是制度设计的巧妙。古代统治者深知,要维护政权稳定,就必须保证人才选拔的正常进行,保护考生,就是保护整个科举制度。你想想现在的高考,如果有人敢在高考期间破坏考场秩序,会是什么后果?全社会都会谴责,法律也会严惩,古代也是一样的道理。

考生的身份标识,不仅仅是通行证,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连土匪都要敬畏三分,可见读书人在当时的社会中地位有多高。这种身份认同,形成了强大的保护网,不光是土匪不敢动,连普通百姓也会主动帮助考生,路上遇到困难,总有人伸手相助。驿站会给考生提供优质服务。有了文牒,住店不用排队,吃饭有专门的座位,船家、车夫也会格外小心,生怕磕着碰着这些"未来的老爷"。地方官员见了考生,也要客客气气。万一这个考生将来中了进士,当了大官,今天的一点小恩小惠,可能就是明天的救命稻草。

现在回头看,古代这套身份保护机制,确实有其合理性。通过明确的身份标识,配合严厉的法律后果,有效保护了特定群体的安全。当然,这种保护是有选择性的,只有考生才能享受这种待遇,普通百姓就没这个福分了,这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森严。有趣的是,这套制度还有副作用。有些人会伪造文牒,冒充考生招摇撞骗,朝廷发现后,加强了防伪措施。印章的样式、纸张的质地、文字的格式,都有严格规定。

王明德后来中了进士,在朝廷做了个六品小官,他经常跟人讲起当年赶考的经历,总是感慨那块文牒的神奇。"一纸文书,胜过千军万马。"这话一点不夸张,在那个等级分明的社会里,身份就是最好的护身符。土匪们心里清楚得很,有些钱能抢,有些钱打死也不能碰,这就是古代社会的游戏规则。

古代考生的文牒,现在还能在一些博物馆里看到,那些发黄的纸张,模糊的印章,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兴衰。时代变了,制度的力量依然存在,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编辑(Edit)     删除(Delete)







>>返回【卡城华人网】主页




版权所有(C), 2002-2025, 卡城华人网中国版 www.calgarychina.ca

版权所有(C), 2002-2025, 卡城华人网中国版 www.calgarychina.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