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卡城华人网】主页




卡城新闻   加国新闻   即时新闻   娱乐八卦    最新科技   读者文摘   养生保健   美食饮品    居家生活   音乐诗画   艺术中心   风筝专辑   
房屋租赁   求职招聘   便民广告   定居指南    城市介绍   房产动态   留学移民   华人故事    教育话题   财经信息   精华旅游   难得一笑   

>>返回【卡城华人网】主页





卡城新闻  加国新闻  即时新闻  娱乐八卦
最新科技  读者文摘  养生保健  美食饮品
居家生活  音乐诗画  艺术中心  风筝专辑
房屋租赁  求职招聘  便民广告  定居指南
城市介绍  房产动态  留学移民  华人故事
教育话题  财经信息  精华旅游  难得一笑

读者文摘
 卡城华人网信息中心
 读者文摘
     AI和人脑的根本区别找到了:我们全错了

AI和人脑的根本区别找到了:我们全错了

【卡城华人网 www.calgarychina.ca】  2025-09-29 11:50
  免责声明: 本消息未经核实,不代表网站的立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卡城华人网】AI和人脑的根本区别找到了:我们全错了

一篇发表在2025年《自然·机器智能》(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的研究,像一颗深水炸弹,炸开了人工智能和人类认知之间最深的那道墙。这篇由二十多位国际顶尖专家联手的研究,它告诉我们,AI和人类在“泛化能力”上,压根就不是一回事。

什么叫泛化能力?说白了,就是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本事。你给一个小孩看几把椅子,他就能认识世界上所有的椅子,甚至能把一个没见过的墩子也叫“椅子”,因为他理解了“椅子是用来坐的”这个抽象概念。AI呢?你给它看一百万张椅子的照片,它能以极高的精度认出第一百万零一张椅子。但如果这张椅子是一个没见过的墩子,它可能就懵了。

研究牵头人之一,Benjamin Paassen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泛化’对AI和人类来说,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事情”。这就是问题的核心。

人类的泛化,走的是一条“抽象”的路。我们看世界,会自动忽略掉那些不重要的细节,比如椅子的颜色、材质、高矮,然后抓住最本质的特征——“有个平面能支撑屁股”。这个过程,是概念思维。我们的大脑里形成了一个关于“椅子”的灵活框架,可以套用在任何新事物上。AI的泛化,走的是一条“统计”的路。它没有“概念”,只有“模式”。在它眼里,椅子不是一个功能性的东西,而是一堆像素点的特定组合。它通过学习海量数据,记住哪些像素组合最可能被标记为“椅子”。这更像是暴力破解,而不是真正的理解。所以,人类的学习是高效的。一个概念,看几个例子就通了。AI的学习是笨重的。一个概念,需要成千上万,甚至数百万个数据样本去喂养,才能勉强“记住”模式。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大脑和算法的底层逻辑,到底有什么不同?

我们的大脑里,有个叫“前额叶皮层”的地方,它就像一个总指挥官,负责认知灵活性。当老办法行不通时,它会立刻跳出来,抑制住你的习惯性动作,让你尝试新的解决方案。那些前额叶受损的病人,做日常老一套的事情没问题,但凡需要一点创新或适应新规则,就抓瞎了。

大脑还有一套非常聪明的“双过程系统”。系统1是直觉系统,快、自动、不费脑子,凭感觉走。比如你一眼认出朋友,或者开车时下意识地踩刹车;系统2是分析系统,慢、刻意、非常费劲,负责逻辑推理。比如你做一道复杂数学题,或者规划一次长途旅行。人类能在这两个系统之间无缝切换,根据情况决定是“凭感觉”还是“过脑子”;AI系统基本上只有“系统1”,而且还是个固化版的。它的模型在训练好之后,参数就基本固定了,形成一个固定的解决方案。遇到新问题,它不会灵活切换策略,最多就是在原有模式里找一个最像的答案。想让它真正适应,唯一的办法就是“回炉重造”——用新的数据重新训练一遍。



这种底层架构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性能上的天壤之别。

AI与人类PK

看看下面这张表,AI和人类在几个关键任务上的表现,差异一目了然。



表1:AI与人类在不同任务上的性能对比

你看,在规则明确、环境可控的场景下,AI是神。比如自动驾驶,谷歌的Waymo系统在特定条件下,能把严重伤害事故减少91%,比人类司机稳多了。

可一旦环境变得复杂多变,AI就立刻“拉胯”。比如语音识别,在安静的实验室里,AI的错误率可能极低,可一到嘈杂的马路边,它的错误率能飙升到50%以上,连话都听不清了。人类却没这个问题,我们在菜市场照样能聊天。

为什么?因为AI的泛化是“域内”的,它只能处理和训练数据分布相似的情况。一旦遇到“域外”(Out-of-Domain)的情况,比如没见过的口音、突如其来的噪音,它的性能就会断崖式下跌。

这背后的机制差异,下面这张表总结得更清楚。



表2:AI与人类泛化机制对比

AI是个偏科严重的“天才书呆子”,在它擅长的领域能碾压人类,但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被人类吊打。为了更精确地量化这种差异,我们还可以看一些更硬核的技术参数。


表3:AI系统在不同泛化任务上的性能参数

再看看人类大脑这个“生物处理器”的性能参数。



表4:人类认知系统性能参数

对比这两张表,你会发现,AI在算力上是怪物,但在效率、适应性和抽象能力上,离人脑还差得远。

那么,搞清楚这些差异,到底有什么用?未来是人机协作,不是谁取代谁用处太大了。它彻底改变了我们设计人机协作系统的思路。

以前,我们总想让AI变得更像人,甚至取代人。现在我们明白了,这是条死胡同。它们根本就不是一个“物种”。未来的方向,不是替代,而是互补。就像一个完美的搭档,AI负责它擅长的:处理海量数据、执行重复性任务、在规则明确的领域里做决策。人类则负责我们擅长的:处理模糊和不确定的情况、进行创造性思考、做出涉及伦理和价值观的判断。

在医疗领域,AI可以像个不知疲倦的显微镜,在成千上万张医学影像中标记出可疑的病灶,但最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必须由医生来定夺。因为医生不仅看片子,还看病人,他需要结合病人的情绪、家庭状况和伦理考量来做决策,这些是AI无法量化的。

在自动驾驶领域,AI可以处理99%的常规路况,遵守交通规则比任何人都严格。但当遇到一个皮球滚到马路上,后面可能跟着一个孩子的极端场景时,需要人类的常识和瞬间决断力来介入。

这种“AI辅助人类”或“人类监督AI”的协作模式,效果惊人。



表5:人机协作系统性能参数

数据清晰地显示,当人机形成有效协作时,无论是速度、准确率还是适应性,都远超任何一方单打独斗。

这篇《自然·机器智能》的研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未来的AI发展,重点不再是单纯地刷榜、追求更高的测试分数,而是要研究如何让AI更好地理解人类,如何设计出更透明、更可解释的系统,让人类能够信任并与之高效协作。这需要计算机科学家、认知科学家、神经科学家甚至人文社科学者一起努力。




编辑(Edit)     删除(Delete)







>>返回【卡城华人网】主页




版权所有(C), 2002-2025, 卡城华人网中国版 www.calgarychina.ca

版权所有(C), 2002-2025, 卡城华人网中国版 www.calgarychina.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