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卡城华人网】主页




卡城新闻   加国新闻   即时新闻   娱乐八卦    最新科技   读者文摘   养生保健   美食饮品    居家生活   音乐诗画   艺术中心   风筝专辑   
房屋租赁   求职招聘   便民广告   定居指南    城市介绍   房产动态   留学移民   华人故事    教育话题   财经信息   精华旅游   难得一笑   

>>返回【卡城华人网】主页





卡城新闻  加国新闻  即时新闻  娱乐八卦
最新科技  读者文摘  养生保健  美食饮品
居家生活  音乐诗画  艺术中心  风筝专辑
房屋租赁  求职招聘  便民广告  定居指南
城市介绍  房产动态  留学移民  华人故事
教育话题  财经信息  精华旅游  难得一笑

美食饮品
 卡城华人网信息中心
 美食饮品
     50岁后,这4类人吃花生是在减寿

50岁后,这4类人吃花生是在减寿

【卡城华人网 www.calgarychina.ca】  2025-07-25 10:15
  免责声明: 本消息未经核实,不代表网站的立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卡城华人网】50岁后,这4类人吃花生是在减寿

很多人觉得,花生是“长寿果”,营养密、口感好,不贵还能当零嘴,年纪大了吃点,对身体没坏处。确实,不少研究指出,花生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保护作用。


但问题是,不同人吃,反应不同。年龄一旦过了五十,身体对花生这类高脂肪坚果的处理方式会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有些人群吃得越多,反而是在缩短寿命。那些觉得“吃点花生不算啥”的人,很可能已经在无声无息中给身体加了负担。

花生不是药,它的健康作用高度依赖于个体代谢背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营养研究中心曾发表一项追踪性研究,调查花生摄入与心血管风险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在40岁以下人群中,适量摄入花生对降低LDL胆固醇确实有效, 但在55岁以上、且伴随代谢异常(如胰岛素抵抗、肝功能轻度异常)的人群中,同样量的花生摄入反而导致血脂水平波动更大,胆固醇合成路径更加活跃。

也就是说,花生的营养属性会随着年龄和身体状态的不同发生“反转”。

第一类对花生不太友好之人,当属有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病史者。许多人并不知晓,花生的脂肪含量占比超45%,即便为不饱和脂肪,亦会刺激胆囊收缩。健康人胆囊能顺利排出胆汁,但有慢性炎症或结石的人,胆道常有不同程度狭窄或堵塞。美国梅奥诊所消化科数据显示, 患有胆结石病史的患者在高脂饮食状态下出现急性发作的概率比低脂饮食者高出近3.2倍。花生这种高脂坚果,每次吃一小把,看似无害,长期积累下来,却可能引发胆绞痛、甚至诱发胆囊感染。

第二类高风险人群,是血糖控制边缘者,也就是“空腹血糖稍高但没到糖尿病”的那类人。花生虽然糖分不高,但它含有大量脂肪和少量植物固醇,进食后可延缓胃排空,降低胰岛素敏感性。

英国剑桥大学代谢研究所曾做过一项实验,让一组中老年志愿者在标准饮食中添加30克花生,每日持续两个月。结果显示,餐后胰岛素水平上升速度减缓,但基线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说明身体为维持正常血糖需要分泌更多胰岛素。换句话说,花生这种“低糖零食”,在某些人身上可能反而会增加胰岛β细胞的压力,加快其功能衰退。表面看似健康,实则是在透支胰岛储备。

第三类不适合长期吃花生的,是曾经有过脑梗、心梗、或有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的人。

这类人身体脂类代谢路径已经改变,LDL胆固醇水平常年处在高波动区间,而花生中含有一定量植物甾醇(phytosterols),虽被宣传为“降低胆固醇”,但在特定代谢背景下可能会加重血管壁炎性反应。美国波士顿大学心血管科一项随机双盲实验中发现,50岁以上高风险人群在摄入高甾醇植物脂肪后,颈动脉内膜中脂质沉积速度比控制组快出18%。虽然还没有足够证据完全否定花生的保护作用,但这种“潜在负负强化”效应,是很多人忽略的死角。

第四类容易被花生“坑害”的人群,当属肠胃功能衰退、经常胃胀且有消化不良症状的老年人。

花生表皮含有难溶性纤维素,油脂比例又高,加上硬度大、加工常不彻底,很容易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增加胃动力负担。美国国家老龄健康研究院曾在2020年对1200名65岁以上老人进行饮食消化实验,发现那些在一周内食用3次以上花生或同类坚果的老年人,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和胃食管反流症状评分高于不食者,差值达到26%。这部分人吃花生不仅难以吸收营养,还可能引发消化道慢性炎症反应,增加萎缩性胃炎风险。

很多人没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处在“花生不耐受”边缘。不是每次吃都马上出问题,而是一点点堆积,五年、十年之后,胆囊出事了,血糖上来了,胃反酸了,才回头问一句:“是不是吃多了?”但那时候,已经没有“如果”。

从营养组成角度讲,花生的确有不少亮点。

蛋白含量高达25%左右,还含有少量白藜芦醇、多酚类抗氧化物质,在年轻人、代谢状态良好的成年人中确实是不错的零食替代品。但问题在于,花生的“营养密度”远高于日常主食,身体的调节系统一旦失衡,就容易把这种密度视为“负担”。尤其在缺乏运动、基础代谢率下降、内分泌系统已经进入波动期的50岁以后, 这种“高密度零食”吃起来就像是向身体压了一层不明显但持续的负重。

而真正让人警觉的,不是花生的成分,而是它的“顺手”。

太多中老年人把它当茶前饭后的小零嘴,一坐下就来一把,有时候不自觉就吃了一整袋。吃饭讲究节制,可零食却不设上限。
美国康奈尔大学在2019年做过一项饮食行为实验, 发现坚果类零食因“进食节奏慢、饱腹感低”,容易让人低估实际摄入热量,平均误差高达37%。50岁以上的人,代谢本就缓慢,再加上花生这种“吃起来没负担、实际上是高脂”的组合,最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吃出问题。

花生不是毒药,也不是仙丹。健康的标准从来不是“这个能不能吃”,而是“这个身体还扛不扛得住”。五十岁以后,很多人的身体已经开始从“有反应”变成“反应慢”,等问题出现时,往往早已过去最佳修复窗口。那些表面看起来“吃得惯”的人,其实只是还没被花生击中而已。



编辑(Edit)     删除(Delete)


版权所有(C), 2002-2025, 卡城华人网 www.calgarychina.ca







>>返回【卡城华人网】主页